大觀月刊63期2014年12月號-圖畫如何說故事

圖畫如何說故事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編輯團隊周功鑫、紀柏舟專訪
文:王明玉、圖:周功鑫

 

Chou and Chi_2

周功鑫與紀柏舟於大觀藝術空間。

當科技、網路媒體觸角於我們生活中無所不在時,一套以闡述中華文化為主旨的書籍發行,相形之下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不過,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近年構思的一套叢書,一舉打破我們認知中,那早已被束之高閣、泛黃陳舊宣揚中華文化書籍的刻板印象。《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是套由周功鑫主編,歷時近兩年之久,即將發行的一套青少年課外讀物。當中以成語、聖賢帝后、名臣將相、藝術家、科學家等故事內容,結合考古及文獻材料,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圖文並呈,並請到動畫導演紀柏舟擔任插畫藝術總監,新瓶舊酒的呈現中華文化的內涵。

 

緣起:持續不懈對文化教育的推廣
無論是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或是於輔仁大學教書期間,周功鑫展現了長期對教育領域的關注。二○一二年七月自故宮歸建教職後,她潛心醞釀出版一套傳遞中華文化的叢書,因此催生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周功鑫說道,自己本身是個天主教徒,回顧一路走來的學習歷程,機遇難得;近年參與書展時發現,市面上缺乏針對青少年有系統、具深度的輔助性讀物,因此希望將自身四十多年來所學、所知,綜合呈現以回饋社會。
周功鑫長達卅一年服務於故宮的經驗,也成為她編輯此書的堅實養分。擔任院長期間,從展覽策畫乃至延伸性的教育活動,都讓她感受到博物館教育對各階層的影響力,比方說二○○九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便顛覆一般大眾對雍正算計權謀的形象;至於故宮周末夜、兒藝中心的推出,更是打破與年青人、孩童間的藩籬,讓故宮不再予人宮牆深深之感。當時故宮針對幼童所推出的文物認識營隊中,周功鑫發現以趣味的方式引導孩童學習文物知識,當中潛移默化的陶冶力實不容小覷!因此,當她在發想該用何種形式引領青少年認識中華文化時,立刻浮現的是現今流行的動畫媒體,不過仔細思忖後,加上她個人熟諳教育理論,便意識到視覺化的學習雖能立即引起高度的興趣,但知識層面的認識無法深化,於是決定以圖像為直觀學習的引入,配合文字強化知識的深度,相輔相成,最終決定採書籍讀物的方式發行。

 

圖文並茂、系統性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是以戰國時代、漢代、唐代與宋代這四個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為主軸,其中有成語故事、名君、名后、名臣、聖哲、藝術家與科學家等內容。即將發行的首部是以「語言與文化」為重點,即成語為中心,按趙文化、秦文化、齊文化、楚文化及韓、魏、燕等其他諸侯國分野,共有五套發行。編輯團隊希望以時間、空間整合各個故事,打破過去總是單獨陳述的成語內容,給予更大有關時代及文化的脈絡,讓青少年系統性的綜合學習。因此,叢書首部為戰國成語共五套,每套十冊,每冊一則故事,精選出五十則成語,依照故事發生的次序編排;每套書大體即為一個諸侯國,讀者得以從中建構各諸侯國間的人物特質、文化差異,與生活風貌、時尚等,系統化的編輯策略,給予青少年讀者對一個時代、文化立體縱橫面的認識。
此外,該套叢書藉著「圖像學習」引發青少年讀者的興趣,因此故事中的插畫又是一大重點,不僅畫風典雅細膩,舉凡人物、服裝、飾品、髮型、生活用器及場景等細節,皆詳實考證實際文物與考古材料,並於圖畫知識部分介紹當中所參考的文物原件、用途及其藏地。如此一來,由文至圖皆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故事不再是故事,而是真切的故實,其中的文化內涵自不待言。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設想宏大,不過,現今的青少年大幅仰賴網路學習,周功鑫難道不擔心這套叢書效益不彰嗎?顯然她十足的自信,一方面來自於她多年的教育推廣經驗;另方面還由於這套叢書的編輯團隊,是次令人驚豔的跨界合作成果,因此,周功鑫胸有成竹的認為,先把叢書做好,接著再發展網路線上學習。未來必藉網路無遠弗屆的效益,向全球推廣中華文化。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負荊請罪》中,主要人物廉頗、藺相如登場情景。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負荊請罪」中,主要人物廉頗、藺相如登場情景。

 

讓圖畫說故事的大功臣:紀柏舟
周功鑫的團隊找來了動畫導演紀柏舟擔任這套叢書的藝術總監,紀也是好萊塢動畫分鏡師,因此,他採用了電影分鏡的概念讓圖畫說故事,使圖像本身極具情感渲染力,猶如電影場景的呈現。周功鑫說道,她的團隊一開始挑選內容時,便已考慮其中的故事性、人物特質及畫面是否具張力等因素,因此她本就想打破傳統圖畫書一圖一文相依的窠臼,並希望圖像本身具有高度藝術性。團隊內部一開始傷透腦筋,去哪找這樣的插畫家呢?周功鑫自己也跑遍世界各地,甚至前往法國向著名的動畫大師Michel Ocelot取經,當時Michel Ocelot便建議她可從具中國特色的剪紙、偶戲的風格著手,周謹記在心,持續於各地找尋人才。最後,直到她看到紀柏舟的代表作〈光之塔〉,當中畫風成熟,感動人心,正是其心中不二的理想人選!很快地,周的團隊聯絡上當時正在加州洛杉磯好萊塢工作的紀柏舟,雙方對於藝術理念的共鳴,一拍即合,促成了這次的合作機會。
負荊請罪_p5p6_壓字

插圖利用人物大小比例的設計,製造出秦王與趙王間國力懸殊的效果。

以電影分鏡概念製作書中插圖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既然著重在圖畫的陳述,便有幾項別出心裁的設計。周功鑫首先決定以戰國漆畫結合當代漫畫式圖像的風格,作為書中引言、故事主體、圖畫知識、延伸閱讀等章節的區分,使讀者能清楚分辨每冊書中的章節安排。而作為整套叢書藝術總監的紀柏舟,初始的工作便是要建立起整體性的風格。紀柏舟提到,這套叢書可視為一次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再創新,他本來對成語故事沒有太大的興趣,加上這類題材市場上已有太多人做過,如何與眾不同是他首要思考的。後來,他接到周功鑫團隊所考證的史實材料時,才發現各個成語故事間常是脈絡相承,故事性很強,若能仔細揣摩其中的情境氛圍,在構圖上以他所擅長的電影分鏡切割畫面,具律動節奏的經營各頁插圖,便能在圖像上製造出高潮迭起的視覺效果,這也將是此套書的一大特點,有別於坊間平面、沒有景深的插圖故事書。
事實上,《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的編輯過程也像極了一部電影的製作,周功鑫的團隊有一批人負責蒐集、考證考古及文獻資料,並編寫腳本,再交由插畫團隊製作分鏡、線繪和設色。紀柏舟說,這麼多的文字內容該如何取捨,考驗的是「說故事的能力」,其實重點不在於裝飾般的細節,而是要能掌握某個代表性的場景、動作、表情;書中還會以跨頁的方式,展現像戰爭場景中的十足氣勢,或是利用留白來烘托情緒。整體看來,圖像單獨陳述的能力大幅提高,有時文字反倒成為註腳解釋。另外,該套叢書的圖像內容都是以考古實物為根據,對此,紀柏舟笑著表示,這是與周功鑫團隊合作初期最須磨合的部分,但他認為一開始給青少年看「對的東西」是很重要的,日後便毋須再花費心力矯正錯誤。周功鑫也認為,這套書細緻、考究的內容,就是期望藉由圖像培養起讀者對一個時代氛圍認知的能力。
負荊請罪_p29p30_壓字

「負荊請罪」中,最代表性的一景。插圖略帶仰視、人物一前一後的視角,別於一般平面性的插畫圖書,猶如電影運鏡的手法。

對藝術與美的堅持
紀柏舟說,雖然自己是美術科班出身,但後來便轉往動畫之路,從來也沒想過會做讀物插畫,不過這套書對圖像的預設理想,也是他長久以來在做動畫的堅持,就是對「藝術性」的要求。他說,歐洲的動漫講究藝術層次的訓練,但反觀現今臺灣的環境,則希望的是速成、功利,很多東西做出來反而是虛華、膚淺的。當他在投身插畫指導時,便希望這套書像電影一般,有著統一的調性,以內斂、雅緻的色彩發酵於讀者心中。周功鑫對此也表示認同,並相當讚賞紀柏舟的才華,認為他的畫風沒有匠氣,不流於機械式的複製,這也是她一開始對此書插圖的期待,她希望讓青少年讀者在具藝術美感的插圖中耳濡目染,培養出對美的欣賞能力。正是雙方在初始便對藝術性的堅持有所共鳴,加上彼此在細節上近乎吹毛求疵的要求,才讓此套書籍不同於坊間插畫書籍,既有厚實的歷史基底,又有典雅的藝術特徵,一幕幕插圖猶如史詩電影場景的呈現。
負荊請罪_延伸閱讀1_S

書中延伸閱讀部分,針對故事情節裡的各項事物,作詳細解釋。

 

有層次的親子閱讀叢書
文化包含的面向廣泛,為何率先以成語為切入重點呢?而在教育推廣活動上有著豐富經驗的周功鑫,又何以瞄準青少年階層呢?周功鑫答道,年青人的可塑性極高,自己的兩個孩子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女兒成績優異,自小到大一路順遂地升學;兒子愛玩,不喜歡讀書,但在她的引導下依舊順利完成學業。她以前在故宮時,曾舉辦中輟生的營隊,那時候就想,既然這群孩子愛玩,就讓他們從玩樂中學習,果然一段時間下來小有成果。事實上,孩子只要給予適當的指引,他們皆能夠從中感受,並作適才的發揮。而中華文化中的成語故事,皆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事物物,有太多值得從中借鏡學習的部分,除了歷史、文物知識的學習,故事中登場的人物,其人格特質、謀略計畫等,都可以實用在待人處事、職場經營上,特別適合正在定性發展的青少年讀者。
不過,細究《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各章節的內容,便不難發現雖然讀者群設定在八至十五歲的青少年,但它是套文化內涵深厚、可供各階層閱讀的套書。舉例而言,每套書另附有周功鑫親撰的導讀,縱橫的面向廣泛,以各成語故事為背景,講述各諸侯國的歷史發展、文化特質、關鍵戰役、重要人物特寫及藝術發展等方面,已是成年讀者的知識範疇。周功鑫解釋,這部分近似於一國的文化史介紹,倘若年齡層較小的讀者,建議可在家長先閱讀導讀後,再協助孩子閱讀,如此也產生親子間互動學習的良性效果,更有助於日後在博物館中知識的汲取;家中若有一套這樣的書籍,其實也是全家大大小小的讀物。
負荊請罪_圖畫知識1_S

書中插圖考證詳實,許多服裝、配件、用器,乃根據各大博物館的考古實物而來。

負荊請罪_圖畫知識2_S

書中插圖考證詳實,許多服裝、配件、用器,乃根據各大博物館的考古實物而來。

 

文化的力量
該套叢書未來將以每年十本的進度發行,並發起各大基金會認養的活動,將《圖說中華文化故事》送到偏遠、貧窮地區,讓各階層的孩子們都能吸收古典文化,希望達到文化均富的願景。而且,周功鑫及其團隊也將該套叢書定位為是全球的、全方位的,除繁、簡體版外,明年七月出版英文。未來也計畫其他語言的版本;並延伸至電子書、網路等媒體,及相關文創商品的開發。周功鑫提到,以前她在故宮推廣文創,很多人以為是著重商品的產值;事實上,所謂的文創,考慮的應是如何將文化帶入生活,由興趣的引發進而到深入知識的探討,這也是該套讀物的宗旨之一。那麼日後是否會返回初衷,將該套書製作成動畫呢?周功鑫再度自信的表示,把事情做好,他人自會找上門來,對此應是指日可待的成果。
文化是什麼?文化其實就是生活,舉凡各種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感受,今日的生活其實就是昨日的文化積累而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以成語為媒介,將古代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透過詳實的考證,結合現代流行的視覺媒體,還原當時代的情境氛圍,也正是為古代文化重新包裝,當代文化注入古典元素,給予青年學子體悟今日文化從何孕育而生,再次思量的好機會。
漆畫-負荊請罪-成語背景_S

引言、故事運用部分的圖說,將採以戰國時期的漆畫風格呈現。

文章出處:大觀月刊63期2014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