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背後的歷史‧歷史背後的文化 | 專訪「圖說中華文化故事」主編周功鑫 | 大觀月刊

成語背後的歷史‧歷史背後的文化
專訪「圖說中華文化故事」主編周功鑫
  文:李思潔、圖:周功鑫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近照

二○一四年,前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發行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第一輯:《戰國成語與趙文化》,邀請好萊塢動畫分鏡師紀柏舟擔任套書的藝術總監,運用電影分鏡的原理呈現出她所精選的十個成語故事。書籍不僅是畫面細緻、不落俗套,且內容涵蓋了語言、歷史、文化、藝術各個面向。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針對此套書,認為它打破了過往市場上對於歷史故事書、成語故事書、博物館書的分野。於中國亞馬遜網站上(amazon.cn)有著極高評價,不少讀者紛紛詢問第二輯何時發行。終於,二○一六年第二輯《戰國成語與秦文化》面世,長達近兩年的準備過程中,延續了第一輯所有的精美畫風、含金量極高的知識內容,更進一步地計畫便是「中華文化線上多媒體互動式學習平臺」亦將於今年上線!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7)列國疆域圖

秦─由艱困至帝國
此次出版的《戰國成語與秦文化》,精選十個與秦國相關的成語出版成冊。據傳說,秦人源於黃帝之孫顓頊帝之後;自舜禹時期,秦人的先祖大費,因善馴鳥獸而為稱作伯益。大費跟隨大禹治水有功,故被賜「嬴」姓。大禹原本意欲禪位於伯益,但伯益最終將大位讓於大禹之子啟。然而,啟即位後以伯益發生爭執,將伯益殺死,並且打壓他的部族,讓他的兒子:大廉及若木分成兩支部族被趕往遠地。因此,在夏啟的時代,伯益的後族是被打壓的。若木一支於夏桀時歸順商湯,其玄孫費昌於商湯攻打夏桀時為其駕車有功。大廉的後代惡來、季勝後亦歸順商,惡來於周武王伐紂時被殺。於西周初期,大廉一支遭遇仍十分悲慘。直到周孝王時,因其後代非子善養馬,被派至汧水、渭水之間畜馬有功,才讓他於秦地建城邑,成為周孝王的附庸,並接續嬴姓祭祀,稱為「秦嬴」。秦國至此仍僅是個周朝附庸,直至秦莊公(卒於公元前778)大敗西戎,收復失土犬丘後,獲得該地為封地及「西垂大夫」的稱號,莊公重建都城於犬丘,故有云:「秦之始強,自莊公始也。」

秦人立國於秦襄公時期(公元前777~前766),他先嫁妹繆嬴於戎人豐王,又將都邑向東遷至富饒之地汧邑,取得了休養生息、發展內部經濟及兼及戰略位置的多重成果。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戎人申戎及犬戎見周幽王荒淫無道,聯合伐周。在各諸侯國多採取觀望的態度下,秦襄公率兵助周。後幽王被殺,平王即位,秦襄公不改擁周態度,護送平王由舊都豐鎬前往洛邑,因而被賞賜為諸侯。成為諸侯國後,秦襄公以周天子名義伐戎,將領地擴張至岐山。之後的君王穆公(卒於公元前621)則為另一位賢君,為日後秦國的發展定下基礎。

前述的早期發展,讓秦國由一個被驅逐的邊緣小支部族,逐步壯大成為諸侯國。周功鑫說,即便如此,秦國所在的位置仍是處於邊陲、蠻荒一帶。秦人一方面要對付位於西邊的戎人,另一方面又意欲向東拓展至中原,情勢相較其他諸侯國仍較為不利。然而,由於秦國本身的環境並不優勢,在本國人才無法順利被培育的情形下,秦國的君王反而更加善用謀略及廣納各國賢才。春秋時期,秦與晉、楚比鄰而居,他與相對強大的晉國以聯姻方式尋求和平相處,再一同攻打其他強國。

與晉國的和平相處換得了秦國經營西方的時間,秦穆公以離間之計使得戎王親信由余歸順秦國,從由余處深入了解戎人及請教伐戎策略,絲毫不以由余為戎人而產生戒心。除了由余,秦穆公在位時所任用的百里奚和蹇叔,皆為虞國大夫。秦國於此時稱霸西戎、名列「春秋五霸」,不得不說與穆公的策略以及適用賢才有直接關連。周功鑫認為,善於用人便是她在編纂時所感受到的秦文化獨有特色,秦王對於用人各有主張,除了穆公善用賢相良將為秦國立下根基,秦孝公任內變法的商鞅本是衛國後裔,得知秦孝公欲求賢才因而奔秦,與秦孝公大談霸道治國而獲重用。在他雷厲風行地執法之下,秦國飛快地強盛起來,然而新法內容剝奪了貴族們原有的權利,也為商鞅種下禍根。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貴族們向新王誣告商鞅意欲謀反,使他不得不出逃,卻在函谷關前因沒帶身分證明而被客棧老闆拒絕留宿,因而被秦惠文王逮捕處以五馬分屍之刑。後世雖稱商鞅「作法自斃」,但周功鑫認為商鞅之所以慘死,在他厲行新法時,得罪貴族宗室尤其太子嬴駟,即繼秦孝公王位的秦惠文王。新法得已推行,在於秦孝公給予商鞅全力的支持。商鞅變法的成功不僅為秦國奠定堅實國力,其所推行的戶政、統一度量衡等良法,也為秦惠文王保留不廢,仍沿用至今。因此在「作法自斃」的解讀上,更應強調情、理、法兼顧的作法;若僅由字面上的解讀,反而易於演變為裹足不前的因循態度。因此,深度了解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極為重要。

《作法自斃》中商鞅出逃的場景,秦惠文王及貴族身形巨大,咄咄逼人。

 

《百發百中》中可見宛如電影分鏡的效果,近距離特寫箭矢射穿柳葉的一幕。

學習歷史的意義
近年來在出版業普遍面臨蕭條的態勢下,周功鑫不改初心,進行《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的出版計畫。對她而言,這套叢書並非只是成語書,而是結合了歷史、語言、文化的多面向書籍。多年來,臺灣教育改革的政策及方向面臨多次質疑,尤其在國族認同的難解議題下,學習中國歷史有著意識形態上的爭論。周功鑫自言學習外文的她,直至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任職後,方覺中華文化的可貴。無論中西各國的歷史文化皆有值得借鏡之處,但中國無疑是與臺灣血緣最近、內涵豐厚的中華文化起源。

唐太宗曾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知名廣播主持人駱新亦言:「一個人的價值觀,更準確地說,就是他的歷史觀」。歷史學習不應只停留在學校課程的層次,歷史的學習書也不該僅有教科書一項教材。更遑論在求學過程中的歷史課本,將一個個事件的故事性抽離後,僅餘年表、數據等制式化的結果,讓學子感到歷史學習便是背誦、強記與自身所處當下毫無關連的瑣碎,忽略這些結果背後所有的前因後果。如同每個成語故事背後,都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參與其中的人物如何思考、如何行事,他們的人格特質皆被濃縮於四個字中。而細究其中人物的思考邏輯、謀略計畫,更是有助現今讀者建構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處事及待人接物之道。

歷史絕非單一面向,如同人的個性有善有惡。以「百發百中」為例,秦國大將白起(卒於公元前257)雖勇猛善戰,卻因為急於建功的激進,讓他於公元前二八一年攻打魏國時反遭燕、趙聯軍圍困,只能談和退兵。讓讀者們看到即便是驍勇的白起,也可能因一時過於自信而於戰事上失利,忠實地呈現歷史人物正反兩面的性格,表現故事深度。

叢書的附錄結合故事畫與實物,以期加深讀者印象及擴充知識層面。

中華文化線上多媒體互動式學習平臺的規畫
隨著科技進步,3C已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地一環。無論專家們如何呼籲別以3C育兒,但不可否認這個世代已無法從這些科技產品中抽離。「中華文化線上多媒體互動式學習平臺」便是因應時代氛圍而設置,團隊規畫了一年多,最終決定將成語故事以三分鐘的動漫呈現後,將圖畫停格,設置按鍵讓使用者依其項目進行深度瞭解,再展開同類型文物進行比較觀察。兼具深度及廣度的平臺架構,充分表現出周功鑫於教學上的深思熟慮。問及線上平臺的成立是否會搶去書籍風采?周功鑫表示兩者鎖定的為不同群眾,有些讀者鍾情於紙本書籍的閱讀感受,有人則喜愛線上平臺的多元便利。然而,兩者皆有的共同點便是美學的高度呈現,以及兼具文化的深度及廣度。

多方互動增加黏著度
由於兩年前第一輯的出版面世,其宛如電影的畫面分鏡便已在第一時間予人視覺上的新意。中華文化線上多媒體互動式學習平臺同樣以精美的動漫風格作為吸引青少年的第一誘因,但如何提升黏著度,卻讓周功鑫費盡心思。周功鑫坦言,一開始她所設定的是以遊戲作為引子吸引青少年使用者。但遊戲本身所具有的高度娛樂性以提高使用者黏著度的性質,並不符合她所強調以教育為主的目的。

因此,周功鑫決意捨棄討論許久的遊戲概念,改以具備強大資料庫的學習平臺作為結合科技使用的學習媒介。至於如何吸引使用者長期關注,她規劃運用過往的博物館經驗,將舉辦親子夏令營,帶領孩子與家長一同前進博物館觀覽文物本體,並希望孩子以此進行更進一步,如心得散文等的創作。而臉書等
社群網站則提供了這些再創作的發表平臺,藉由按讚等互動,形成正向回饋,讓這個線上平臺不是一次性地被使用,而是能夠提供使用者之間互動、回饋,達成線上平臺重覆利用的高黏著度,進而拉近網路世代產生的距離感。

兩年前,周功鑫已更新了大眾對於歷史故事書的既定觀念,「原來成語故事也可以這麼有趣!」是不少大小讀者們的共同心聲。她任職於臺北故宮時重視文創推廣,她認為文創首重的是將文化帶入生活,當創作者有著浩瀚的文物、圖像、歷史資料庫時,其創新的層面才不至於流於以管窺天。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的她,更是有感於孩子的感受力之敏銳及創造力的無限,將古典文化引介於青年學子,不光是充足其學識,更是涵養其人格、思考定位的最佳方式。

文章出處:大觀月刊89期2017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