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介紹:《邯鄲學步》

新聞裡剛好出現了「邯鄲學步」這個成語,也是「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的第一本成語故事,大家知道這個成語故事嗎?

這則成語是出自《莊子》的〈秋水〉篇,是戰國時期公孫龍與莊子的門生魏牟之間的對話。魏牟以燕國青年到趙國邯鄲學走路,不但沒學會,結果連自己原來走路方式都忘記了的故事,勸公孫龍別硬著頭皮去學莊子理論,免得最後不但不能學到莊子的智慧,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這個成語主要用在「模仿失當」的情況上,說明如果只是模仿別人表面的行為,不去探求行為的成因,模仿是注定要失敗的道理。
邯鄲學步_0107-2
大家可以看到圖片裡,燕國少年腰間的東西嗎?這可是他為了學習邯鄲城人優雅的走路方式,所特地佩帶的「組玉佩」呢! 然而,他從來沒有穿著過這種曲裾深衣,也沒有佩帶過玉佩,走起路來腳步無法協調,體態也並不優雅。他往前走了幾步,腰間的玉佩互相碰撞,但敲擊出來的不是清脆的聲音,而是令人感到討厭的噪音。

邯鄲學步_0107

君子佩掛組玉佩時,舉止必須溫文儒雅、姿態必須端莊穩重,走路時步伐要帶有節奏。由於組玉佩由兩件或以上的玉器組合而成,人們走動時,玉器相互碰擊的節奏不但要有規律,而且要輕重合宜,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對走路的姿勢有很高的要求。人們佩帶組玉佩往前行進時,必須行「揖」(音同「醫」),即雙手交疊輕按著組玉佩;往後退步時,則必須行「揚」,即雙手將組玉佩輕輕托起,這樣玉佩的擺盪幅度和碰擊聲音才能適中。君子行走時聽到玉佩的聲音,也可以調節步伐的緩急,保持優雅的體態。
邯鄲學步_p3435
趙國人長期浸淫在藝術與文化的氛圍裡,這些藝術與文化已經內化成他們的生活習慣了。他們走路的優雅方式,也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