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學歷史的用處不在於“用” | 澎湃新聞

周功鑫和她新編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戰國成語與趙文化》叢書

正如黑格爾所說,一切哲學都是哲學史,一切藝術都是藝術史,一切科學都是科學史……如果沒有這些歷史,世界觀和歷史觀就無法建立。

昨日(11月19日)的上海國際童書展上,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專家周功鑫將自己新編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之《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帶來與青少年讀者見面,並與著名歷史學者葛劍雄以及中學歷史特級教師邵清,就青少年如何學好歷史以致用展開了討論。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叢書

 

 周功鑫:建議孩子們不要背歷史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是一套青少年歷史讀物,由周功鑫主編,從戰國講到宋朝,敘說上千年的歷史。而其中的十冊《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從商鞅變法到荊軻刺秦王,將秦國的興起、強盛與衰敗全面展現。有意思的是這套書不是常規地按照編年體的方式敘述,也不按照編年體的方式,卻是從成語入手來講故事。那麼,把中國歷史和成語要結合起來對孩子學歷史有何用處?

周功鑫有40餘年的博物館界從業經歷,之所以用成語來引出歷史,是因為成語本身就是史實,如果能很好地保留故事性、人物關係,將是一個很好的歷史傳播媒介。 

此外她選擇用圖文的形式講故事是考慮到現代年輕人生存于視覺學習的生活環境,退休後她曾做過一些研究,發現圖畫的學習效果要比動漫來得好,因為圖畫是直觀的學習,效果很快,但同時說明這種學習的深度會比較淺,因此青少年學歷史應該是圖畫和文字並重為好。

周功鑫選了150個故事收入「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中,這些故事大多集中在戰國、漢、唐、宋,共50本。她建議家長不必要求孩子背誦,能夠比較具體地瞭解歷史就已達到學習目的。她希望孩子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進入的是一個“立體”的世界,能讀到不只有歷史,還有文化、藝術、生活美學、生活風尚、藝術特質。這套書有兩個細節:一是會附上歷史地圖,通過地圖的方式讓讀者瞭解當時各個國家和每一場戰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二是書中有很多顯示器物史的圖片,可以看清許多造物的細節,以此希望青少年能學得更多內容。

但葛劍雄並不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會對這樣的細節直接受益,他坦言每個孩子各有天賦,成人不單是要灌輸給孩子知識,更是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激發起他們好奇心,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出來。對於人才培養,他認為現在的家長給孩子的安排往往是跆拳道、鋼琴等等,但這些未必適合每個孩子,他希望家長能給孩子留點餘地,盡可能提供空間。

此外,葛劍雄不贊成現在是讀圖時代的說法,他認為從不存在純讀圖的社會。他認為,圖畫只能提供給人直接的感覺,如果只看圖畫那麼將有損人類抽象的思維方式,因此他建議育兒時可以先給孩子看圖畫的習慣,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再看文字。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內頁

 

葛劍雄:真正的歷史問題考的是思維

《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內容繁雜,為什麼放那麼多料在一套給青少年看的書?

周功鑫稱,除了希望孩子們在不同時期,哪怕在他成年後都能看到想要看的東西;其次她認為這套書是為老師、家長們做的一次備課,讀完以後他們就能指導孩子學習,增強親子關係,畢竟現在很多成年人對歷史的瞭解存在盲區和盲點。

在我國當下的普遍歷史教學中,考試標準是為圭臬,葛劍雄認為這是我們歷史教學中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甚至不單是歷史課,其他的課也沒有解決這樣的問題。

“我教歷史的時候就存在一種假設,好像我的學生今後都應該是從事歷史工作的,所以教的目的是為了用,但是設想一下,我教的學生將來會做各種各樣的工作,也許一輩子再也不接觸歷史了,那這些歷史教學對他們有沒有用?我們教的時候要考慮,目的是影響孩子的人生價值觀,還是只是給他一些歷史的知識?”

似乎,問題又變成上歷史課是否有用?

葛劍雄分析:“數學課有沒有用?我現在70多歲了,我好像是這輩子以後都再也用不到數學了,這樣的話,當初是應不應該學呢?歷史也是這樣,我們學,或者不學,不都過得好好的嗎?這麼想的話,我們只是把這些問題簡單化,但是沒有看到這些歷史課上了之後,對一個孩子的人生會有影響。”

“以前大學學歷史的要到外面去實習的,比如像學歷史地理的要到敦煌,因為這樣才能讓他真正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價值觀聯繫起來。比如人類的文化怎麼發展起來?這不是簡單的知識,非得讓他在這種環境裡體會。”

葛劍雄還補充,真正的歷史問題考的是思維,往往沒有標準答案,需要靠平時積累的歷史知識、地理概念來解決。現在我們往往直接依靠標準答案,這就麻煩了。

關於青少年如何學好歷史,葛劍雄建議無論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小朋友也好,不要設想看這個書後將來就一定要做歷史教師,不要想讀了這個對自己有什麼好處。而是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學,這樣歷史課才能起比較好的作用。往往一個故事,就是一個真理,一個為人的準則,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

關於專業,葛劍雄分享了一個經驗談:“如果你是為了求知識,必須選擇,如果不是,就不要了,書是你這一輩子都看不完的。但是中小學內容不一樣的,適合所有的人才叫好。”

葛劍雄強調,有些歷史知識的確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通過這段歷史能夠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環境有所瞭解,會給學習者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比如做買賣或者是做軟件時有潛移默化的幫助。他以莫言舉例稱,“他寫小說,所以他不需要證據,但他需要的是越豐富越好的想像力,受過歷史訓練將對此有極大的幫助。今後你們看到一個事物,首先想要找到證據,無論做什麼都要明白:我要做一個結論,就必須找到證據。”

葛劍雄希望家長走出功利學習的誤區,比如說要孩子彈鋼琴,就別指望他一定能成為郎朗,叫孩子們看書,就別指望他將來成為歷史學家,頂多算一個興趣而已。

最後葛劍雄指出,如果有一些孩子沒有正確領會歷史學習的價值,予以糾正就可以了。家長一定要注意正確引導,因為知識很容易給的,但是如果是形成一種不正確的看法,或者是價值觀念形成偏差,就糟糕了。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戰國成語與秦文化》內頁

 

中學老師:突破學科邊界有必要 

作為中學的歷史老師,邵清分享了青少年課內歷史學習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她認為現在孩子們學歷史,最易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和歷史人物、世界有距離感。正因為此,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給孩子創設一個情景,讓他們理解歷史的時刻和人物。

現在有很多孩子認為學歷史就是背信息,隨著電腦信息技術的發展,搜索一下就什麼都知道了,因此很多人會質疑學歷史還有什麼用?

邵清認為老師在上課的過程當中,除了要關注學生的證據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之外,也要注意突破學科邊界、跨界相融,這樣就能大大豐富歷史學習的層次。她認為以解決一個問題為目標的同時,歷史課、語文課、藝術課、地理課這些學科的邊界都可以得到突破,但這需要幾個學科的老師在一起來開課。

邵清以學生走出課堂的活動為例,“以前我們組織社團的孩子們到上海博物館去,和博物館教育部的老師一起辦流動展。那些老師一方面是在教課,一方面他們把我們的孩子們推到了第一線,將平面化的文字的演變、錢幣的演變等等平面的知識做了流動展,效果就很生動。在做的過程當中,這些孩子們的證據意識、歷史知識、文化意識等等在慢慢成長,值得重視的是,這個過程不僅僅是歷史學習,還有藝術等等一系列學科的嶄新認知。後來,孩子們還帶著這些展覽內容到社區給更小的孩子授課。”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教學方式的突破,教師將關注到孩子的情感、價值觀等深層變化,從而照進每一個孩子的個人能力發展,這比試卷評分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

 

2016年11月20日
澎湃新聞 | 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