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与“小人书”
记台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周功鑫
《图说中华文化故事》,这样一套书平常摆在书店里多半不会有太多人注意,但在今年的台北书展上,光顾这套丛书的读者却络绎不绝。这套丛书的主编周功鑫女士恰巧也来到了书展,一场不期而遇的访谈就此展开。
在两岸文化界,周功鑫的大名无人不知。她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是文博界的“大人物”。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她成功策划了数次轰动华人世界的大展,其中尤以将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最为知名;她顶住压力,开两岸故宫互访先河,推动两岸文物交流。在周功鑫的主持下,台北故宫跻身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前十名,并不断刷新文创产值。普通人即使没听说过她本人,也一定听说过她推出的台北故宫文创产品——“朕知道了”胶带。
不过,周功鑫最看重的倒不是过往轰动一时的“大新闻”,而是离任后推出的这套《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从2014年至今已推出《战国成语故事与赵文化》《战国成语故事与秦文化》两辑。“利用像成语这样的媒介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撒到全球华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心里去,给他们一个集知识、文化、品德、美学教育于一体的高质量辅助读物。”周功鑫如此解释出版这套丛书的用意。
无论是任职台北故宫,还是执教台湾辅仁大学,周功鑫都深感博物馆教育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故宫周末夜”“儿童艺术中心”“文创产业研习营”……周功鑫在任时推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打破了故宫与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藩篱,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的文化陶冶,让周功鑫愈加坚定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路走下去。这一次,她把目标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在周功鑫看来,两岸、港澳乃至全世界的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都很有限,尤其是台湾近十几年来“去中国化”教育造成的传统文化断层更为严重。“我们自己的基因里就有中华文化,你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就没法了解世界、了解两岸,甚至也没法了解自己。”周功鑫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当年学法语立志走向国际,要做世界人,真正到国外走了一圈反倒成为传统文化的积极支持者。“越是走出去,越能看清自己文化的根。”周功鑫认为,有类似体验的台湾人不在少数。
但是,如何引起年轻人的阅读兴趣呢?周功鑫想到了漫画。然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成语故事的“小人书”在市场上早已汗牛充栋,周功鑫的书如何脱颖而出?
“大人物”编写“小人书”,图书的创作团队堪称豪华。为做出一本高质量的青少年读物,周功鑫亲自收集资料、组建团队:不仅请来了历史学家对于书中涉及的历史故事进行初步编撰;还请来了儿童文学家,对于这些历史故事在易读程度上进行修改,使其更适合儿童阅读;更是请好莱坞动画分镜师纪柏舟团队精心绘制彩图,给读者营造看电影般的阅读体验。
贵在真实,一本书就是一个“纸上博物馆”。在博物馆界深耕多年,周功鑫深知“真实”的感染力,也把它定位为丛书最大的特点。她向记者举例说,已面世的《战国成语故事与赵文化》中,《完璧归赵》教人分辨璧、环、瑗、玦及其各自含义,《邯郸学步》配图介绍了带钩、直裾短衣、曲裾深衣等知识点。哪怕是书中手绘人物托着的漆盒、席案上的食器,都分别标注参考“湖北江陵县雨台山354号墓出土漆盒”“上海博物馆所藏错金卷龙纹豆”,让大小读者对文物的地域性一目了然。
功夫不负苦心人。《战国成语故事与赵文化》简体版已经再版3次,繁体版再版2次,并在海外被翻译成英语、韩语。相比销量,读者的反馈给了周功鑫更大的鼓励。“常有家长给我写信,告诉我孩子因为这套书开始喜欢听故事、去博物馆,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振奋的呢?”聊了半天,周功鑫只算“文化账”,不算“经济账”。记者后来才了解到,为了支撑《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一书的编写工作正常进行,她甚至变卖了自己在台湾的一处房产。
然而周功鑫想做的不只是出一套成语故事书,她还有更大的雄心。150册“图说成语”系列写完之后,她还要写“图说中华人物”系列。除了出书,她还想把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大数据游戏开发、VR(虚拟现实)博物馆、3D打印文物……已年届70的周功鑫谈起这些新潮词汇时如数家珍、眼里放光。
—
文章出处: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连结)